前面讲到了我们需要用好奇心去看见、然后用想象力去理解,一方面看见自己的育儿观形成,又可以看见孩子大脑发育的过程,在理解孩子的行为时就有了依据,避免养育过程中的很多误解,给予孩子成长足够的耐心与理解。
往往我们在看到育儿问题时,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并不是问题的本质,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采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只是表面的,而不是解决问题实质的。
首先,我们就需要学会如何重新定义育儿问题?需要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后,再弄懂到底是解决问题的行为还是解决问题本身。
案例:孩子不好好吃饭、同时又造成家庭矛盾怎么办?
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吃饭时的场景基本是: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动画片,奶奶端着碗喂,不看电视吃饭是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吃完,或者根本不吃!这个习惯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等到他上幼儿园以后,奶奶没有和孩子住一起了,外婆过来照顾孩子,这时妈妈开始让孩子吃饭时和家人一起坐在餐桌上吃,刚开始孩子各种不配合,妈妈想着各种办法软硬兼施,大概斗争了一个星期,孩子知道吃饭时是不能看电视的。好景不长,妈妈发现每天早上只要是爸爸送孩子上学,那就是看着动画片,外婆喂完早餐再出门。再后来就是妈妈不在家,是可以边看电视边吃饭,妈妈在家就是在餐桌和大家一起吃。
- 妈妈的想法: 儿子已经快6岁了,吃饭时还需要大人喂,这有点不对;第二,为了能多看会电视,外婆不管喂多少他就吃多少,外婆认为孩子吃饱了才会停下来,这是孩子的正常饭量吗?总是这样撑着,对孩子的胃好吗?还有我发现看电视喂饭,满足了曾经遭受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被饿过的外婆,让孩子吃的饱饱的,还满足了儿子看电视的要求。
- 妈妈的感受:着急、担心、还有些生气
- 妈妈的做法:当着孩子的面,质问外婆是不是又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说外婆、教训儿子。
这个案例所反应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孩子不好好吃饭、家人的标准不一样、还是妈妈行为的问题……其实这都是问题的行为,只是问题的冰山上的一角,真正的问题可能被隐藏起来了。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这个问题,去探究问题到底是什么?当然,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 问题不是吃饭本身,而是不同人的假设不同,如何在假设不同的情况下进行沟通达成一致是关键。
- 问题是孩子吃饭的事应该谁来决定?大家意见分歧时怎么协调?
- 问题是如何让孩子意识到吃饭是自己需要独立完成的事?
- 问题本质不是听谁的,而是回归到孩子的教育或成长因素。
- 喂饭和吃饭看电视是两个问题。
- 给孩子制定的标准高于自己或者来自书籍的标准养育,问题是理想和现实不一致,个人意愿和其他人意愿不一致时的处理方式。
- 问题的本质是妈妈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之间的冲突。
- 对育儿目的深度思考,是为了成全孩子长成一个自知独立自主的人,还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期待。
- 问题的本质:家庭即社会,如何把大家连接起来共同解决问题?
- 问题的核心: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需求都需要被看见。
- ……
案例中的育儿问题在隔代养育中是非常常见的场景,涉及到大人的期待与现实的差距如何协调?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就不会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到规范孩子本身的行为问题上。我们看一下从技术层面,如何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案:
- 让孩子参与做饭,让吃饭本身变成有意思的事而不是一个有压力的任务;
- 由妈妈一个人来带孩子吃饭,解决不一致的问题;
- 对孩子自己吃饭进行奖励,比如吃完可以看 10 分钟电视;
- 规定刷碗时间,时间一到不管是否吃完都要收拾碗筷;
- 变换早餐花样,吃饭变成乐趣;
- 制造好东西稀有的紧迫感,吃饭打岔会吃不到;
- 创造家庭成员一起参与的游戏或活动,让孩子享受餐桌边吃饭的过程;
- 带外婆参加育儿或营养健康课程,改变认知;
- ……
从技术层面解决问题,每个人的思路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同、面临的孩子特点也不一样,需要我们创造出不同的方法,尽量能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没有一个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解决一个问题,沟通也非常重要。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案例中,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沟通的方法来解决:
- 开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进来,听听每个人的需求,找到大家共同的需求来达成一致;
- 用会议纪要的方式来增强仪式感;
- 妈妈需要和家人沟通自己的需求寻求支持;
- 和家人一起读育儿书,潜移默化,大家保持观念一致;
- 和孩子真诚沟通,让孩子了解妈妈的感受和需求以及家人的不同,让孩子自己学会判断;
- 分步解决自己吃饭和吃饭不看电视两个问题,需要和家人充分的沟通和对孩子充足的耐心,过程中给孩子肯定和鼓励;
- 和孩子沟通妈妈的需求和担心,请孩子来想办法解决;
- 和外婆、爸爸沟通,相互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 ……
养育问题很多时候都是由于家庭成员的观点不一致导致的,此时沟通的意义就十分重要,不仅和家人,还有和孩子本身进行充分沟通,把自己想法表达清楚,也要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孩子学会沟通,学会照顾彼此的感受,这也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或许我们还可以从哲学或方法论的层面,再看一下还有哪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 大人之间要达成一致,好习惯容易养成;
- 大人之间无法达成一致,只能相互尊重,这个比孩子吃饭本身更重要;
- 妈妈在得不到支持时需要自我调节学会接受现状,或者调整自己的时间来实现目标;
- 妈妈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享受吃饭,让孩子的事情归孩子,外婆的事归外婆;
- 看到、理解、接纳、融合、心态平和、不给家人造成压力;
- 参差多态是幸福本源;
- 探索外婆和妈妈的底层焦虑,是物质匮乏?是对社会的不适应?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再做相应的调整;
- ……
当我们能够重新去看待问题本质,就会发现有很多方法可以去解决问题。并且要记住,不只是解决问题的行为,而是解决问题的本质。
成长型思维带来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也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各种问题时的思考方式,很自然地会分为固定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方式。毫无疑问,成长型思维可以打破行为和能力的边界,让我们更主动地思考怎么去做到,更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思维模式,也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 固定思维
- 孩子不适应学校
- 孩子需要学会自我控制
- 孩子总给我惹麻烦
- 别人都可以,他怎么就不可以
- 用了什么办法都不行
- 他需要去冷静一下
- 他永远也学不会自我管理
- ……
- 成长型思维
- 我怎么能帮他适应学校?
- 孩子需要帮助来学会自我管理
- 孩子总遇到问题,我能怎么帮他?
- 孩子很特别,我怎么支持他成长?
- 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 他知道冷静是什么感觉吗?
- 我怎么能帮他学会自我管理?
- ……
可以发现,成长型思维在育儿中特别重要,有了这种思维,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模式就会发生改变,能够不断从自我出发,思考自身能做什么?因此说,成长型思维是一种更加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思考:
针对养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重新定义问题,请思考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
内容来源于张旎老师在「BOX 定投践行群」分享的「三周提升养育能力」网络课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