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
「以偏概全」是指以少数的例证或特殊的情形,强行概括整体。以偏概全有几种常见的形式:
- 只根据部分案例推论一般性规律(偏差样本、轻率概化、轶事证据)
- 只根据部分案例的特质推论整个群体的一般性特质(合成谬误)
- 只根据部分特例否定一般性通则(逆偶例谬误)
- 只根据部分支持的证据支持一个论点(单方论证)
- 晕轮效应
道理很简单,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以偏概全」,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掌握所有信息而作出全面的判断,包括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评价,所以也只能「以偏概全」。
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过往的经验来作出判断,会根据一个人的过往行为判断其品行,从而交付相应的信任,但其实你永远不知道你是否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我曾经因为「以偏概全」否定一家银行的服务,现在又「以偏概全」地认为是最好的银行。
多年以前,办过一张某银行的储蓄卡,后来需要贷款时,找到了这家银行。银行分配给我的客户经理是一位中年女性,看起来应该做这行有一定经验了,起初对待我们倒是十分热情,毕竟我们往银行借钱要支付高额利息,她是可以提成的。
贷款以后,也会偶尔给我们推荐其他理财产品,我没有需求,所以也没有给她产生新的业务增量。后来,我们觉得贷款压力还是很大,筹集了资金准备早点还上贷款。此时,她的态度就发生转变,开始爱答不理,甚至开始冷嘲热讽,完全暴露出一副嫌贫爱富的丑恶嘴脸。
当然,银行都是嫌贫爱富的,我们学过经济学的也有这个思想准备,但是也不要表现的这么明显吧,让我开始觉得这个人、甚至整个银行就是这样的势利眼。所以,自从还了贷款之后,我就一直坚持不再使用这个银行的服务。虽然说「以偏概全」不对,一个客户经理代表不了一个银行的服务水平,但是只要我有其它的选择,肯定是不会再使用这个银行了。
后来,我一度想要注销这个银行的储蓄卡,但是看到现在新开一个银行账号越来越难,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咨询过银行的客服电话,能否换一个关联的客户经理,回答得含糊其辞。于是,直接到了一家银行的营业网点,要求更换客户经理。
由于客户经理间有竞争关系,银行内部肯定不希望他们在存量客户间争夺,所以不会直接给你操作。但是,如果有增量的业务产生,还是有可能更换的。只要日均资产余额增加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提出这个要求,我看这个网点的客户经理不错,就加了微信。
其实,我要达到银行的要求很简单,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放资金在这个银行卡上,日均资产基本为零,稍微转点资金过来,就达到要求了。
换了客户经理之后,我感受到了这个银行不一样的服务。客户经理会给我介绍各种活动,其实这家银行的活动还挺丰富的,有好多小羊毛可以薅。客户经理是一个 90 后的小姑娘,应该刚参加工作不久吧,所以没有之前那位油腻大姐的恶习,让人感觉还是比较舒服的。
年前准备换掉新钞,让我头一次体会到 VIP 的服务。预约好时间,准时到达,人家已经在前台等待,为我准备好了相关资料,并取好了号。柜台人太多,后来又带我到里面的专柜办理,全程陪同,以至于柜台办业务的人员对我也是十分客气,让我还真有点受宠若惊。
于是,我对这家银行的态度 360 度大转弯,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银行,虽然我知道我又「以偏概全」了,但是好像对我也没什么坏处,因为我并不需要那么全面的去体验这家银行的服务,只要这个「偏」覆盖了我需要的服务,我就认为这是我的「全」。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好和坏,「以偏概全」是给我们作出判断时的一个提醒,但并不是作出正确判断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