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央视一套播出了电视连续剧「北上」,其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作品。我对央视一套的连续剧一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我觉得能够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至少是有一定水准的,会比某些粗制滥造的网络剧强太多了,不会看完觉得完全是浪费时间。
为了看这部剧,我选择了先阅读原著,反正央视播出电视剧的节奏很慢,等我原著读完,再来追赶电视剧播出进度,一般也毫无压力。
原著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篇章结构的创新,用一个个故事进行连接,看似毫无关系的人,背后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非常巧妙。
原著描写的重点在清末时期,和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完全不同。我在看原著的过程中就在思索,电视剧该如何呈现原著的故事场景呢?应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小说围绕着意大利兄弟俩来中国的故事,先从哥哥乘船沿大运河北上写起。哥哥在找寻弟弟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事情,也结实了很多人,但是最后没有达到完成心愿,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弟弟马福德的故事更为精彩,这也是我首次看到从侵略者的视角描写了清末时期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的那段历史。在当时落后的清朝人眼中,一定觉得外来侵略者多么强大,他们的武器装备多么先进。可是,侵略者同样惧怕战争,何况他们发起的侵略本身就是非正义的,很多底层的士兵也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已,并没有多高的积极性。反过来看,如果清朝政府能够更强硬一点,团结起广大民众,那么侵略者根本不会得逞。
原著故事更多关注的是人性,对政治很少谈及,从一个个微观个体讲述人性的善良。马福德最后去日本军营复仇的情景让人觉得热血沸腾,这无关政治,完全是人性使然。
原著虽然也有一些当年北上那批后人的现代故事情节,但重点还是在古代,告诉我们历史不会消失,尤其是通过大运河这个载体,让故事主角中的后人们再次产生连接,设计非常巧妙。
电视剧版本的「北上」基本颠覆了原著的脉络,描写的是现代的生活故事。通过在运河边长大的几个小伙伴成长的历程,展现出人们对大运河的感情。电视剧中「北上」的含义,最终演变成了年轻人去北京的事业打拼。
电视剧的开始篇章,几个小伙伴在运河上偷西瓜的场景拍摄得非常精彩,展现了欢乐的童年,以及当时大运河在运输中的重要作用。电视剧中的情节基本都是重新编写,从童年到高中的学生生涯还算克制,但是到了北上打拼的阶段开始有些夸张。
可能是为了迎合现在的社会热点,电视剧设计的年轻人到北京打拼的行业是快递行业和外卖行业,又编造了一个女主重病的剧情,手法有点拙劣。关于男女主的爱情故事,又有点草率,且和前情不符。因为本身男主喜欢的是意大利女生,不知道最后怎么就又换成了童年伙伴,且又描写得如此痴情,可是没有任何理由来交待。
对于男主在职场的成长过程,电视剧描写得也过于夸张。即便是创业企业,一个本科生毕业三年就能做到公司高管的几率能有多大?如果是完全由年轻人的公司也情有可原,可是另外的副总和一位业务主管的年龄摆在那里,感觉就有点不大协调。
而且,电视剧将男主的能力描述得有点过于强大。单就职场常识来讲,既然男主是打拼业务出身,而且也是负责业务发展的,怎么还会参与员工福利政策制定,以及安排高管就餐餐厅这样的事情,这在实际职场中不可能是其职责范围的事情,只是为了最后抓住内奸的剧情反转设下伏笔而已,但完全不符合职场的逻辑。
对于两位同学考上北京 985 著名高校的安排,我觉得也不妥。难道平时不学习,到了高三认真一下就能那么轻而易举考上名校,对于这样的设定,不知道这两所名校会怎么想?
从演技来讲,几位男性老演员确实实力在线,我最为欣赏,几位年轻演员整体不错,但是略为夸张,尤其男主的表演痕迹严重,缺少一些真诚。另外,女主高中时的形象为什么非要弄上牙套,我本以为是因为演员自身实际情况所限,可是后来突然变成成熟女性形象后,让人觉得好像是为了突出对比,掩藏一下美丽女主的颜值?可是,那个年代戴牙套的人多吗?况且是在那样一个小地方?
关于与原著的连接,电视剧倒是也有些安排,通过另一条考古主线,将小院里的几家人联系到了一起,虽然有些牵强和夸张,但也算是一个交代吧。剧中最后也终于用黑白黄面呈现了一些古运河上的场景,我感觉拍摄得不错,就是少了点。
无论怎样,「北上」是一部好作品,改编的现代连续剧也算是一个好剧,虽然有些剧情编写得太过随意,整体上我觉得还是可以打个 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