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近年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旅游,据我了解,很多旅居日本的国人,也选择在这个城市生活。上一次去日本是冬天,我选择了东京和北海道,而这次春天之行,选择了以大阪这个城市为核心。
从深圳到大阪,有很多航班可以选择,如果到隔壁的香港机场出发,也有更便宜的航班。但是,便宜的航班托运行李之类的都要收费,而且折腾到香港机场也很麻烦,所以这次我们选择了从深圳机场出发,以及选择了本土的深圳航空。
事实上,我们这次选择是对的,从深圳出发选择深航的便利自不用说,就是从大阪回来乘坐深航感觉也很好,回到深圳不用摆渡车,很快就出机场了,只是在大阪值机的柜台略少,需要排队,但是国航那么多柜台,好像排队的队伍更长。
选择本土航空公司的好处是服务都用中文,也避免我这种外语水平较低人群的尴尬,飞机上的餐食也适合国人的胃口,深航特色的辣酱在国际航班上也同样提供。
在日本,最为便捷的出行方式就是轨道交通,包括火车和地铁。在日本这些天中,我感觉除了市区内的各种地铁,城市之间也是被方便换乘的轨道交通连接着,我可以从酒店出发方便地到达任何地方,甚至周边的城市景点,只需要一张交通卡就可以了。
虽然日本的铁路分国营和民营,但是换乘特别便捷,对于游客来讲,除了感觉 JR 线更气派一些,各条线路之间基本上都可以做到无缝连接。
不过,在我们刚出机场的一霎那,还是被繁多的线路弄懵了。虽然提前研究了各种攻略,通过 Google 地图研究了到酒店的线路,但是站到站台上那一霎那,还真不知道该坐哪一俩。显示屏里显示着丰富的列车信息,日本字儿咱也看不懂,不同的颜色花里胡哨,同一线路还有不同的列车,一开始基本上是蒙了一趟车,幸运的是还坐对了。
等冷静下来仔细研究,才发现日本的列车还是很有规则的。首先是有不同的线路,我们国内喜欢叫 1 号线、2 号线之类的,更容易理解,他们每条线路有自己的名字,名字中有个别汉字,我们也可以区分出来。但是,每条线路又分不同的列车,有特快、准快、普通等等,有点类似我们国内的高铁、特快、快车和绿皮火车,快车在有些小站是不停的,但是价格也不同,如果乘坐特快需要再加钱的。
第一次坐进日本的地铁,还有些诚惶诚恐的。车里面的内饰和我们国内不同,我们都是冷冰冰的座椅,乌泱泱的人群。这里面是沙发软座,上方还有行李架,人一般没那么多,列车里面也很安静。日本人上下车也很有秩序,我们在这里生怕破坏了规矩,给国人丢脸。
这些天我们去大阪周围的京都、奈良,都是坐地铁、火车出行,可以无缝链接到周边地区的一个小乡村的小站,非常方便。我最喜欢的一点是,这里的地铁和火车都不用安检,也基本没有那么多工作人员,都是自己按规则乘坐。
在日本,Google 地图用起来特别方便,尤其是规划路线,无论是地铁、火车还是公交汽车,都有很明确的进站时间。有时候,不知道来的车是不是自己要乘坐的,通过时间就可以判断出来了,日本人对时间把控的精准还是令人十分佩服的。
我第一次乘坐公共汽车也是一样的担心,怕坐过站,怕刷卡不灵等等。当时人很多,都从后门上车,到了站才会移动到前门,有秩序地刷卡下车,司机也会耐心地等待大家下车、上车。
一张西瓜卡(日本的交通卡)就可以乘坐各种公共交通,日本人喜欢用实体卡片,我们外地游客一般就直接在手机上开通就可以了。充值也很方便,可以直接在手机上充值,也可以在地铁站用现金充值。每个地铁站都有一个叫做「精算机」的机器,可以很方便地给交通卡充值,我们用它将 10 元以上的零钱在临走时都冲进了西瓜卡里面。
日本的交通规则是左侧通行,和国内正好相反,这次我们没有打车,所以没能体验开车的感觉。可能因为我们都是工作日白天出行,感觉这里的路上车好像不多,也没看到堵车的情况。
在日本,也有一些骑自行车的人群,是那种体型较大,手把很宽的自行车居多,看到在乡下小路上骑这种自行车的女人,有点乡村日剧里的感觉。在城市里,很多地方有停自行车的地方,但是没有见到共享单车。我想,外国人到中国,如果看到路边一排排的小黄、小绿、小蓝共享单车,一定会觉得非常震撼吧!
日本的地铁站还有一个设计很方便,就是基本上都有存包柜,这对外地游客来讲方便不少。我们这次最后一天上午退了房间之后,就把行李存在了附近的地铁站里,是自助投币交费的。本来我们有两个箱子,一个大柜子正常放不下,但是通过外能的小红书,查到了聪明的国人的经验,为我们省下来一笔费用。
将其中一个箱子打开,放到柜子里,每一半贴到墙壁,形成一个直角,另一个箱子关闭后插在中间,这样就完美地放下了两个箱子,简直太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