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特别喜欢收音机。一是因为当时确实没有像现在这么丰富的娱乐方式,二是对电子类产品以及声音比较着迷。
那时候的人们也基本都会将收音机作为了解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我记得家里每天早晨都是被爸爸的收音机声叫醒的,大概 6 点 15 分左右的广告和天气预报,然后就是每天必听的 6 点半的新闻。我也基本是在这样的伴音下起床、吃饭、去上学。
那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节目是听评书,每天中午 11:30 放学就尽快往家跑,就是想多听一点单田芳的评书。虽然晚上也有重播,但那都是奢望,也只有在放假的时候,才有机会享受这个待遇。
高中时代开始有了电台直播节目,在那时可是一个新鲜事务,因为以前电台的节目都是录播的,直播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打电话和主持人交流。当时流行的是电话答题,我也曾经参与过这样的节目,甚至还去过广播大楼的天台上参加主持人见面会,就像现在年轻人追星一样。
我喜欢听的两档中央台的节目,一个是「午间半小时」,一个是「今晚八点半」,一个陪伴了我上学时中午一人回家吃饭的时光,一个经常在我晚上写作业的时候偷偷当作背景音。
对收音机感兴趣的另外一方面是我对电子产品十分感兴趣,我对各种元器件着迷,尤其是扬声器。如果不是老爸帮我选定了大学专业,我一定会学电子相关专业的。
我那时经常买「无线电」、「电子世界」这类的杂志,有钱的时候买新的,没钱的时候到旧书市场淘一些旧杂志,甚至八十年代刚创刊的古董。大部分文章我是看不懂的,只能看懂一些生活小窍门之类的文章,但就是喜欢看,尤其喜欢看杂志的广告,各类电子产品以及元器件邮购广告。
我自己拆过几台收音机,当然拆了就装不回去了。妈妈同事还送过我一台老式电唱机,也被我拆了。想想真是败家子儿,拆完的元器件中我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扬声器,尤其是那个老式电唱机,有一个巨大扬声器。我后来又自己用木板钉了盒子,做成了所谓的音箱。还在家里到处布线,让我在厨房、餐厅、卧室都可以随时收听广播。想想也蛮有趣的,现在科技进步了,一个蓝牙音箱就都解决了。
后来上大学、工作后也折腾过短波收音机,想收到一些令人惊喜的外媒节目。但是,很快后来互联网发达,各种音频资源、MP3 流行起来,收音机就慢慢地成为上一个时代的产物。
但是,我对收音机还是一直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我喜欢收音机里传来的主持人播报新闻的声音,尤其是低沉的男声。现在收音机很便宜了,功能也丰富多彩,变成了很多子女孝敬老人的礼物。我也买过几款,虽然功能丰富,但是声音表现很一般,直到我入手了收音机中的贵族——猫王收音机,才又找到了那种声音的感觉。
互联网和手机技术不断进步,网络收音机成为新宠。我在多年前喜欢「龙卷风收音机」,设计十分简洁,电台资源丰富,包括央视的电视伴音以及一些国外电台。后来可能由于监管因素吧,国外电台就消失了,软件也基本不更新了,但是也长期成为我手机里的必备软件。
后来要每天「学习强国」打卡,里面也有电视和收音机的功能,我基本就很少打开其他软件了。
直到前些天,我发现了别人推荐的「小旋风」收音机 APP,初步看了一下,这就是我需要的全功能的完美收音机软件啊,于是毫不犹豫地购买了终身会员。
虽然设计上不如「龙卷风」简洁,但感觉也比较克制,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功能非常全,电台资源丰富,也有电视伴音,还内嵌了听歌识曲功能,另外还整合了很多互联网的音频资源,随时收听。
于是,这又让我开始怀念童年的时光,家乡的评书大师单田芳老师虽然不在了,但是那个经典的声音时常浮现脑海,而且单田芳老师的作品很多,资源丰富。我选取了之前没有听过的「曾国藩」这部书,最近开始听了起来,好像又回到了过去的时光,尤其是作为家乡的艺术家,单田芳老师的声音让我感觉特别亲切。
现在社会人们习惯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刷短剧、短视频,很少有耐心看长剧、听长音频,也很少看直播,除了购物。但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就一定好吗?社会生活的有些方面,也并不是越进化越好,相反可能并不如以前的生活方式健康、有滋味。
也许这也是不同年代人的各自选择,无所谓好坏,作为我这种老派的古典音频发烧友,还是喜欢传统的方式,因为过去那种记忆很难抹杀掉,而且想起来全是美好,也让我愿意继续或寻找那样的生活方式。
就像移动互联网继续发展的未来,使用电脑的人一样会成为古典互联网爱好者一样。世界总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不断跟随、学习、了解新玩意儿的同时,也有权利保留自己的爱好和习惯。毕竟,我们的生命旅程也只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很微小的阶段而已。
生活中,保留一点自己的小爱好,有时也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