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價值

2025.01.26

人活一世,究竟有什麼意義呢?一個很直接的回答,就是人總會活得有點價值,無論是為自己、他人、家庭,還是為社會,都要創造一定的價值。

哲学上,存在主义可能会强调人的自我创造价值,而宗教观点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比如基督教认为人是按照神的形象创造的,具有神圣的价值。社会学方面,可能涉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经济上的价值则可能用生产力或收入来衡量。心理学方面,可能关注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簡單從社會學意義上講,人的價值是什麼呢?打個簡單直接的比方,以前我每天上班掙錢養家,這就是一種直接的價值。人在上班過程中,為公司、同事乃至社會創造了價值,才獲得相應回報,而這種回報又為自己的家庭創造了價值。

上班時,我很少思考這個問題。畢竟按部就班的生活,是世俗意義上大多數人每日都在重複的,似乎無需停下來思索上班的目的,因為大家都這麼做,這仿佛是一種普世價值觀。

然而,當我離開職場後,就會陷入自我懷疑,覺得自己失去了價值,而我當時覺得上班掙錢是我唯一的價值。

剛離職時,放鬆自我,陪伴家人,我覺得這樣的日子還是有一定價值的。但時間一長,每天無所事事,只有消耗、沒有產出,我就會陷入迷茫,不禁問自己:我的價值究竟在哪里?

當然,價值可以是多方面的。就像現在人們經常講,情緒價值也是價值的一種。即便看似沒有直接的物質體現,但如果能為他人提供情緒價值,對別人來說意義非凡,那同樣是有價值的。 當然,也有人可以用它來變現,獲取更實在的金錢收入。畢竟,用金錢衡量的價值更為直觀。倘若給他人提供情緒價值算是一種價值,那麼為自己創造價值又何嘗不可呢?即便閱讀一些書籍無法帶來直接收益,但能讓自己心情愉悅、拓寬視野,這難道不也是一種價值嗎?

甚至更極端些,什麼都不想做,只想躺平,盡情娛樂、消費,哪怕花光以前所有積蓄。但只要能收穫快樂,讓生活毫無壓力,感受到自由,心情舒暢,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價值呢?

如果這麼說,人活著,總會有一定的價值,價值似乎是個虛無縹緲的概念,關鍵在於你如何去定義它。

AI 發展迅速,已經可以替代人類思考,以下 DeepSeek 的總結就很全面。

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尤其在当代社会将“工作”与“价值”高度绑定的背景下。许多人会因此感到焦虑甚至自我否定,但答案远非简单的“有”或“无”。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破除“价值=劳动报酬”的思维陷阱

 
社会定义的局限性:现代资本社会常将人的价值简化为“生产力”或“经济贡献”,但这是人为建构的标准,并非普世真理。例如:

  • 家庭主妇/夫的无偿劳动(育儿、家务)往往被忽视,但这些工作对社会延续至关重要;
  • 艺术家、哲学家可能生前贫困,却为人类留下永恒精神财富。 -“坐吃山空”的深层焦虑:真正的问题可能在于资源耗尽后的生存压力,而非价值本身。需区分“经济危机”和“存在意义危机”。

二、不上班≠没有价值:重新定义“贡献”

对自我的价值:

  • 保持身心健康:休息、疗愈、思考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如抑郁症患者选择暂停工作自救);
  • 探索内在世界:阅读、创作、冥想等看似“不产出”的行为,可能带来认知升级或精神觉醒。

对他人/社会的价值:

  • 情感支持:陪伴家人朋友、倾听他人痛苦,是金钱无法衡量的贡献;
  • 知识/经验分享:在网络平台无偿输出观点、帮助陌生人解答困惑;
  • 生态价值:减少消费、低碳生活,间接为环境保护做贡献。

三、警惕两种极端认知

自我贬低:“不赚钱=废物”的思维会加剧心理危机。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通过极简生活实践,证明了物质匮乏下精神富足的可能。
 
逃避责任:若长期依赖他人供养却不做任何自我反思或成长,确实会削弱社会联结。关键在是否主动选择并承担后果。

四、如何找到“非工作状态”下的价值支点?

转换价值坐标系:

  • 用“生命体验深度”替代“生产效率”作为衡量标准:你是否更了解自己?是否对世界保持好奇?
  • 实践“微小价值”:每天做一件让他人微笑的事(如喂流浪猫、写一句鼓励便签)。
  • 发展“非市场化技能”:
    1. 学习烹饪、园艺、手工等创造性的生活技能;
    2. 参与公益项目(线上/线下),哪怕每周贡献1小时。
  • 重构时间意义:
    1. 将“空闲”视为自主探索的礼物而非“浪费”,例如:
    2. 记录梦境或观察自然,培养对细微之美的感知力;
    3. 系统梳理人生经历,撰写回忆录或家族口述史。

五、关于“坐吃山空”的现实建议

若存款可持续:将这段时期视为人生 Sabbatical(安息年),用于充电而非焦虑;
若资源紧张:优先解决生存问题(如兼职、降低物欲),同时记住生存模式下的坚持本身就有尊严。

总结

人的价值如同空气——看不见,但缺了它生命就无法存在。工作只是实现价值的途径之一,而非价值本身。一个暂时脱离职场的人,依然可以通过思考、感受、联结和微小行动,成为他人世界里的光。真正的危机不是“没有工资”,而是放弃对生命可能性的相信。正如诗人里尔克所说:“生命不存在贫乏,只有未被看见的丰盛。”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