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律师的初步印象
最初对律师的了解,是小时候在香港电视剧中看到的。往往是在主人公涉案后,在法院开庭时,一般都有坏人的辩护律师,带着黄色假发、在法庭上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的那种人。
最终结果常常是有名的律师会成功帮助坏人翻案,所以对律师的最初印象就是往往会利用法律漏洞帮坏人解脱的人。
法律领域中有不同的细分人群
工作后开始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当然专业职能里也会有涉及劳动法。同事中,也会有学法律出身的,对他们的整体印象是严谨、专注细节、讲求逻辑和证据。
后来置身投资行业,项目尽调中的法律尽调岗是一个重要岗位,一般都是需要律师出身的人。在招聘这类人员时,使我对传统律师的印象又有了一次刷新。
经过和行业的人员交流,以往我所认为的那些能言善辩、逻辑思维严谨、表达流畅、善于与人交流的一般都是律所的合伙人级别。他们一般已经在专业领域有所积累,此时需要开拓业务、与客户交流,所以沟通能力很强,但这类人也很少。
更多的是真正做事的专业人员,一般话都很少,擅长与协议文本打交道,可以在各种文本寻找线索,擅长书写严谨的书面材料。而如果刚入行不久的,就感觉是一位营销人员的话,那肯定是法律专业功底不好的人。
看来在法律这个专业领域内,也会根据行业、岗位的不同,有不同的人员特性。即便都是法律出身,可能显示出的职业特点也是千差万别。
律师和法官处理案件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
最近参与公司的一则劳动人事纠纷,让我对法律这个领域又有了深入的了解。
公司涉及和一位员工的薪酬纠纷,经过法院的最终判决,判罚公司补偿一定金额给员工。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员工对公司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产生不同意见。无法协商解决后,又申请了法院的强制执行。
由于公司没有过多人员和精力和这样一位退了休、整天没事找麻烦的员工闲扯,于是聘请了一位外部律师代理。
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已经完全执行的法院判决金额,只不过一部分代扣代缴了个税,而且这是税法规定的公司义务。公司也向员工提供了完税证明。公司该付出的成本都付出了,所以公司无任何需要再协商的余地。
而员工主张的是,公司并没有按法院判决全额给付员工赔偿,交税是他个人的事,不应由公司代缴,而且他对缴纳的金额有异议。
对代理律师来讲,其实他并不会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拿了律师费基本我们可以做甩手掌柜了。他工作的角度并不是和HR一样,他并不是当事人,也根本无法完全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他只关注双方诉求和过程中逻辑、证据,大部分内容还是需要我们花精力提供的。
但聘请代理律师的好处是,他能够非常熟悉法院的判罚流程,并能按程序准备好相关资料、进行关键节点的陈述等。这一点在和从来没上过法庭的原告相比,在法庭上的表现简直好太多,更容易获得法官的认可。
对于执行法官来讲,更是颠覆了我的想象。以为这种正义的化身,必然身怀绝技,对世间万物能够洞察清晰,会引经据典指出双方的问题,其实这只是想象。其实,法官并不可能熟悉所有的法律条文规定,他所做的判罚更多也是基于双方的逻辑和证据。
应对劳动纠纷,HR工作需要注意什么?
由于这个判决目前尚未作出(等结案后再详细描述),但对于法庭的判决程序确实是一次深入的了解。这次经历,对于从事HR的日常管理工作,如何避免劳动纠纷以及如何理解诉讼程序是真正上了一课。
- 不要指望你的代理律师能够完全站在公司的角度思考问题,他更多地是从法律条文规定、过往判例和各种证据入手帮助公司梳理线索,最终的目标是符合法院审理的需要。
- 代理律师的优势是极为熟悉法院办案流程,能够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与法官的良性沟通,懂得在什么时候提供什么证据,以及在法庭审案过程中的节奏把握,这是代理律师最重要的价值。
- 律师并不都是能言善辩的人,他们不是靠嘴吃饭的人,他们的专业是逻辑的严谨和证据的充分,以及对规则的了解。
- HR日常工作的留痕非常重要,一个邮件就很可能成为日后某个案件的重要证据,所以HR日常工作一定要规范,不能随意舍弃规定的流程和动作。
- 法官更多是正义的化身,而不是具体法律条文的专家,法官的判案更多是从逻辑和证据出发,也综合考虑企业、员工以及社会影响,所以法官最想的结果是原告被告双方和解,自己协商解决,而不是一定要法院作出判决。
- 与员工的纠纷,如果能在公司利益不受太大损害的情况下,尽量能够协商解决。很多时候,即便公司更占优势,法官往往会倾向保护劳动者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看来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规矩,并不是我们所凭空想象的那样,只有深入地去了解,才能清楚其中的规则。利用各种机会,了解不同行业的运作方式是HR的一项基本功,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洞察能力,无论是对行业的观察还是对人本身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