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的太多,本来没事也会说出事来。”——慧律法师
止语,指清净身口意三业。俗话叫“闭口禅”,这是一种很高境界的修行。止语,分为心止和口止。
内在相:心止,随顺所有世俗往来,来而不拒,去而不留,自在顺缘。内心却熄止一切凡心杂念,以更大地精进清净心。
外在相:口止,是身语意证入合一境界,更是修行人心止外在表现。
不说却知道,不言却胜于言。
身、口、意三业清净后,自然通达“止语”境界。
公司领导更换,管理风格需要大家适应,公司很多的管理流程也发生了变化,原来建立起来的秩序逐渐被打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思,于是开始在这个共同的舞台上尽情表演。
我之前和领导之间建立的信任,在新领导面前不复存在,需要我及时调整心态。有的时候,做事会有惯性,效果不理想就会造成焦虑和着急,偶尔便会用力过猛。
最近,吵了两次架,虽然有用,但总感觉这不是一个理想的处事方式,于是也开始自我反思。一个是为了工作,怼了别人,一时痛快,虽然也有助于了问题的解决,但对个人来讲,无疑也是一种内心的伤害。
另一次吵架,是因为工作责任的推脱,我也发了狠,挂了电话,虽然觉得这样的人很无聊,我也足够立场鲜明的表达了态度,但是对自己的心理还是有很大影响。
后来,我开始低调,我开始思考该怎样行事更合理,尤其是在这样敏感和特殊的时期,不要总是无端被激怒,成为被人利用的牺牲品。
公司最爱唠叨的老女人来找事儿,之前有些事儿没做好沟通,没提前和她打招呼,有点兴师问罪。我知道这个女人不好惹,虽然面子上对我还算客气,但我还是主动示弱,算是道歉。即便这样,她还是唠唠叨叨没个完,我还是耐着心听完了。
结果在今天的会议上,根本是不相关的主题,她又唠叨起没完,而且是当着那么多人。我也没说啥,没补充任何内容,别人愿意听就听,我也不做解释,因为我知道,我说一句她能说十句。她从不会找自己的原因,总是觉得别人愧对了自己;自己没有管理能力,还又那么重视权利。
今天的会议,召集了很多人,探讨一个扯了很多次的事儿,本来我去年较好地沟通解决了,现在又拿出来讨论。我简要介绍情况,不做过多说明,别人爱讨论就讨论。我不愿意多参与,言多必失,说多了反而可能会出错,还不如苟在那里,让他们去讨论吧,如果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当然更好。
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处事方式,可以让自己内心保持平静,不用和别人争论,也无需作任何辩解。我不想表现自己,因为也没有必要,我不想争功劳,因为这对我没有任何意义。
我现在理解了曾经公司的那些大佬在会上为何没人讲话,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但就是不愿意说出来。可说可不说的话,还是不要说,说出来就会引发其他的事情。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有道理的,不说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不说不是我不知道,也不是我傻。不说有时候更让人捉摸不透,给别人增加一层神秘感,而不要去做那个小透明,把自己的底牌都交出去。
所谓在职场中的影响力,不是你多能表达、多能折腾、多能让别人知道你。坚持住原则,无论说与不说,都会有那种定力的呈现。
今天的会议讨论很热烈,相关的与不相关的内容都扯出来。压抑了很久的大姐们,好像终于找到了可以倾诉的场所,一个主持会议,一个大嗓门诉说,一个啥话题都参与一下,无时无刻都不在刷自己的存在感。
我低着头,摆弄着电脑,该我说的时候,云淡风轻,平静地表达。讨论的时候,不涉及我一定要澄清的内容,即便她们看着我,我也专注地看着我的电脑,我无需多表达。
这个时候,我觉得我无需发挥我的影响力,我也没有强烈的表现欲。对于这样一个明显不是决策的会议,说该说的话就可以了。不是我不愿意贡献智慧,不是我不投入工作,而是在这样的场合里,我不能说不该说的话,在这样特殊的时期里,我不能轻易地袒露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不想被利用,也不想承担不该承担的职责。
知而不语,是一种境界。之前我学会了倾听,现在我要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修行,不仅是认真倾听,更要不轻易表达。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觉得这是我最好的应对策略。让别人去玩耍吧,我可以看着,但不想入局。我喜欢观察,做一个旁观者。
也许等这一切成为定局的时候,当所有的形势和人都看清的时候,那才是我该再次主动出击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