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下班时间到,松大侠提前三分钟离开座位,准备到楼下餐厅吃饭。这是松大侠的生活规律,如果不是开会,基本上都是这个时间下楼,这也是他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的最佳时间,晚了的话到食堂排队打饭就需要很长时间,太早的话就显得不够自律,而且别人看到也不大好。
正如其所料,到了餐厅看到打饭的队伍不大长,大概两三分钟就排到他了。照例先打主食,他像以往一样给打饭的那兄弟对着面食来了个 V 的手势,那兄弟立刻拿小碟子装了两个馒头。松大侠是北方人,偏爱面食,只要有馒头、花卷、大饼之类的主食,他绝不会吃米饭,吃米饭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总觉得自己的胃是为面食而生,吃了米饭就会觉得不容易消化,而面条、包子、饺子、馅饼之类的面食都是让他百吃不厌的主食。
虽然松大侠身体有些臃肿,也一心想着减肥,现在也流行什么生酮饮食,就是不吃主食,可是他绝对受不了,宁可不吃肉、菜,也一定要吃主食才行,否则就不舒服,因此他更信奉中医里的「五谷为养」的思想,既然叫主食,那就是吃饭必须的啊!
食堂里每天的菜基本差不多,来回就是那几样。松大侠看了一眼荤菜区,选了一个炒香肠,人到中年以后吃牛肉、瘦猪肉、鸡肉这些他总塞牙,觉得也没啥味道,五花肉还行,香肠也行,好嚼,上了年纪牙口就不行了。第二区是半荤半素的菜品,他选了一盘木须肉。到了第三区全素区,他看到了萝卜丝,有些后悔,但告诉自己不能再加了,他给自己的定量是午餐就两个菜,比起别人算是很克制的一种吃法。幸好今天的汤是萝卜黄豆的,稍微弥补了遗憾。
坐下来看着大电视里的新闻画面,松大侠开始细嚼慢咽起来。这也是他最近修行的功课,吃饭要慢下来,仔细品味食物的味道,不能再像以往狼吞虎咽,一般他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可以不慌不忙地慢慢吃,可是如果遇到别的同事,就总免不了要加快速度。
今天这盘木须肉,吃起来味道还不错,也让松大侠陷入了一些回忆。
木须肉原名木樨肉,是一道常见的特色传统名菜,属八大菜系之一的鲁菜-孔府菜,俗语常读作为木须肉、苜蓿肉等。其菜以猪肉片与鸡蛋、木耳等混炒而成,因炒鸡蛋色黄而碎,类似木樨而得名。
据现有记载,木樨肉原出现于曲阜孔府菜单中,其原料除猪肉和鸡蛋、木耳外,还包括有玉兰片。该菜传入北京等地后,由于北京一带缺乏竹笋,玉兰片逐渐为黄花菜、黄瓜片等取代。
木樨肉是典型的北方菜,原料除了猪肉、鸡蛋和黄花菜,山东孔府的做法要有黑木耳和玉兰片(笋片),北京的做法要有黑木耳,金针菜和黄瓜。此菜胜在制作方便,原料随手可得;味道清新、营养丰富、口味鲜美、口感丰富、老少咸宜。由于无需准备很多,对于不经常下厨的人 ,是一个很容易享受到的生活体验。
这道菜属于北方餐桌上很常见的一道菜,但松大侠小时候自己家里很少这么做过,只是木耳炒鸡蛋,或者木耳炒肉,没有放在一起炒。小时候对这道菜的记忆更多是在吃席的时候。
在农村吃席对小孩子来说可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事情,记得小时候吃席每次都会摆个三、五桌,每间屋子里一桌,主桌一般都是家里有身份的男人,小孩子一般和妈妈、姑姑、婶婶们一起。那种酒席的味道,就是各种炒菜的香味伴随着白酒的味道,对松大侠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味道记忆。
这种酒席的饭菜在松大侠的记忆里觉得特别的香,尤其是木须肉这样的菜他更是记忆深刻,本身鸡蛋和五花肉就是很可口的食物,而其中的木耳浸满了油也会觉得特别香。
关于木须肉的另一个记忆是松大侠上学的时候,他读研到了东北的一个省会城市。学校里有几个食堂,松大侠一般都在楼下最近的食堂吃饭,附近还有两个食堂他没去过。后来认识了一个女孩,稍微熟了之后,跟他说附近的回族餐厅味道不错,就帮他跟食堂报了名,带他去吃。
这个餐厅其实也不完全是为回族同学服务,其他想去的同学也都可以,但面积很小,容量有限。当时松大侠班上有一个是民族大学考过来读研的,就在那里吃饭,也带了同宿舍的女生。松大侠第一次去,就被同学看到了,还觉得挺不好意思。
记得那里的饭菜比大食堂里精致多了,第一顿吃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类似木须肉的菜,现在想来可能没有肉,也可能是其他肉代替的猪肉吧。刚刚陷入朦胧的爱情之中的松大侠本来心里就十分甜蜜,而从大锅菜转而吃起稍微精致一些的小炒,就更加觉得特别美味。
因此,这个中午的木须肉这道菜又让松大侠陷入了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之中,曾经的那个女孩已经和松大侠结婚十六年了,时光一去不复返啊,想想那时候多年轻,生活多美好啊!那个北方城市的校园里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人生中的很多重要的时刻都发生在那里,相识、相知、离别、思念……
味蕾记忆是人体一种特别的记忆,不知道在人体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储方式,能够让人记忆深刻很多年。不知道未来的科技发展,能否把味道储存,并通过智能程序管理,随时刺激大脑让人感受到相应的味道。那样,人类的生活质量或者说精神享受是否就属于很高阶的形式了呢?